夏秋季节是各类昆虫活跃的时期,校园里绿树成荫,但也可能“潜伏”着一种需要大家特别留意的昆虫—隐翅虫。
一、认识隐翅虫:它长什么样?

外形特征:隐翅虫体型细长,长约0.5-1厘米,看起来像一种“长了翅膀的蚂蚁”。其头部、腹部末端呈黑色,前胸和腹部大部分为橘红色或红褐色。
活动习性:它们具有明显的趋光性,夜晚喜欢飞向有灯光的地方。因此,在晚上宿舍开窗、开台灯时,它们很容易被吸引进来。
关键特点:隐翅虫本身不咬人,也不蜇人。
二、对人体有无危害?
隐翅虫本身并不可怕,其危害不在于叮咬,而在于其体内含有的强烈酸性毒液(pH值1-2)。当虫子在皮肤上爬行时,一般不会释放毒液。真正的危险发生在人们拍打或碾压虫体时。一旦虫体被压碎,毒液会瞬间沾染皮肤,引起皮肤炎症,称为“隐翅虫皮炎”。
三、核心注意事项与应对措施
1. 预防是关键
夜晚关好门窗:尤其是在傍晚至深夜时段,请务必关好宿舍的纱窗,减少隐翅虫飞入的机会。
减少光源吸引:睡前检查一下,不必要的灯光请及时关闭。如果需要在室外路灯下活动,尽量远离草丛和灌木。
睡前检查床铺:睡觉前,可以抖一抖凉席、被子和蚊帐,确保“不速之客”不在身边。
使用物理屏障:在宿舍内使用蚊帐,是既防蚊又防虫的有效方法。
2. 遇到隐翅虫,正确的处理方式(非常重要!)
【黄金法则】切勿直接拍打或用手捏死!
正确方法一:吹走它。如果发现隐翅虫落在皮肤上,可以轻轻地用嘴把它吹走。
正确方法二:抖落它。或用其他物品(如纸张、小刷子)轻轻地将它从身上拨开、抖落。
总之,核心是“温柔地请它离开”,避免其体液接触皮肤。
3. 不慎接触毒液后的紧急处理
立即冲洗:如果怀疑毒液沾染皮肤(比如不小心拍死了虫子),第一时间用大量流动的清水或肥皂水反复冲洗接触部位,以中和及稀释毒液,减轻伤害程度。
避免抓挠:不要抓挠患处,以免继发感染。
及时就医:若已经出现红肿、水疱等皮炎症状,请立即前往校医院或附近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。
四、针对性消杀
后勤管理部近期已经安排了病媒生物防治公司进行针对性的消杀,以后,也将常态化的做好院区消杀工作,以降低密度,为大家提供一个安全、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。
校园是我们共同的家园,多一点了解,就多一份安心。希望大家能记住这“一吹二抖不拍打”的原则,度过一个安全舒适的假期!
后勤管理部
2025年9月29日